时间:2020-01-17 点击: 次 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 小 + 大
丹寨万达小镇。杨武魁摄 本报讯(都市新闻记者姚东 实习生华夏)8月29日,由中共贵州省委宣传部、省政府新闻办组织的“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贵州省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十三场——黔东南:一个民族地区的大踏步前进,在多彩贵州文化创意园新闻发布厅举行。 苗乡侗寨变化翻天覆地 据介绍,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成立于1956年7月23日。建州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亲切关怀下,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始终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带领各族群众积极投身到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伟大实践中,苗乡侗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大跨越。到2018年底,全州总人口由1956年的191万增加到481万,是建州初期的2.52倍;经济总量从1956年的1.26亿元增加到1036亿元,是建州初期的822倍;财政总收入从1956年的1492万元增加到115亿元,是建州初期的770倍。发展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交通建设取得飞速发展 基础设施实现大跨越。在贵州省的交通发展史上,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县、乡都在黔东南。随着改革开放,特别是“十二五”以来,黔东南交通建设取得飞速发展,2015年实现“县县通高速”,2018年全部实现30户以上自然寨通硬化路。凯里黄平、黎平两个机场通航,贵广、沪昆高铁横贯全州,建成了从江、大融航电枢纽工程,公路、水路、铁路、民航四位一体的立体交通格局初步形成。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2019年6月底全州剩余39.8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已全部解决。 从百废待兴,到休闲旅游胜地 城乡面貌实现大变化。进入新世纪后,特别是“十二五”以来,黔东南州突出“城镇带州”战略,全州城镇建设快速发展,城乡面貌持续改善。加快推进山地民族特色新型城镇化,全州城镇建成区面积扩展到29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升至48.89%,接近贵州省平均水平(52.21%)。积极推进县城景区化,充分运用苗侗文化元素,打造了镇远、雷山、施秉等一批城景一体化美丽县城。积极推进特色小城镇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农村面貌焕然一新,成为游客向往之地。从建州初期的百废待兴到建成宜居、宜业、宜游的休闲旅游胜地,正走出一条山地民族特色新型城镇化路子。 “有机大州”,“旅游活州” 产业建设实现大提升。建州初期,黔东南是典型的农业社会。改革开放以来,黔东南州着力推动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一是工业实现集聚发展。全州建成10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和贵州侗乡大健康产业示范区,工业产业门类增加到28个。二是农业向产业化迈进。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深入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创建“有机大州”,全面提升黔东南绿色优质农产品市场影响力。三是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十二五”以来,黔东南州突出实施“旅游活州”战略,2018年接待游客首次过亿,达到1.08亿人次,旅游总收入937亿元。 人畜混居现象,得到彻底解决 脱贫攻坚实现大突破。大力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全州群众实现从建州时期的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并向全面小康迈进的历史性转变,特别是黔东南地区沿袭千年的人畜混居现象在脱贫攻坚中得到彻底解决。“十三五”以来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到今年9月底将完成30.81万人的搬迁任务。同时,坚持产业扶贫,大力推进就业扶贫,打好脱贫攻坚“组合拳”,全州贫困人口由2011年的167万人减少到28.6万人,6个县已实现脱贫摘帽,2019、2020年拟摘帽县各项工作扎实开展,为到2020年实现全面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主要卫生指标,位居全省上游 社会事业实现大发展。黔东南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狠抓各项社会事业建设,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教科文卫等事业长足发展。全州16个县市全部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评估验收。全州拥有卫生医疗机构3866个,建成“三甲”综合医院3所,县级综合医院全部达到“二甲”水平,每千人口卫生床位达到5.65张,主要卫生指标位居全省上游。创建了一批精品文化剧目,苗族歌舞剧《仰欧桑》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电视纪录片《岜沙汉子》获第48届美国休斯敦国际电影节纪录片金奖。百姓富生态美,苗乡侗寨新未来 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大繁荣。建州以来,黔东南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各民族在党的领导下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大家庭不断巩固和发展,形成了各民族间谁也离不开的血肉联系,自治州成立以来从未发生过一起影响民族团结的重大事件。当前,正在大力开展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创建工作,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快推动全州经济高质量发展、民生福祉持续改善等,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和谐黔东南新未来。 |
上一篇:这个加拿大老头好有爱!
下一篇:遵义街头最美背影:交警推轮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