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7-07 点击: 次 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 小 + 大
今年7月,三亚鹿回头风景区人工模拟金丝燕“山洞”迎来了第一只金丝燕“宝宝”。这个模拟“山洞”是2018年海南省重点研发计划《三亚西南沿海金丝燕种群恢复与燕窝研发》的项目实施地点,通过人工模拟建造野生金丝燕适宜栖息环境,引燕归来。目前,这里共发现20只金丝燕,已成功筑巢5个。 金丝燕在三亚大众视野曾消失多年,在相关人员近10年的努力下,这一珍稀鸟类再次归来安家“鹿回头”。那么,引归是如何进行的?背后有什么故事?它的回归会带来什么?今后还将开展哪些研究?海南日报记者专访了项目组主要负责人及专家,听他们讲述这段人与燕的情缘。 ■ 海南日报记者 易宗平 它是什么宝—— 爪哇金丝燕 我国珍稀物种 褐色的背部羽毛、狭而尖的翅膀、微弯且开阔的小嘴,又大又圆又亮的眼睛……推开海南省大洲金丝燕研究所所长林斌办公室的门,只见桌上的照片、书柜里的书、墙上的宣传画,到处都印有这种可爱的小生灵——爪哇金丝燕。 2009年,那时林斌已经52岁,这位毕业于南京林业大学的高级工程师数十年来一直从事林业工作,就在这一年他开始了金丝燕的实证研究。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本草纲目拾遗》一书中看到了这样的记载:‘崖州海中石岛有玳瑁山,其洞穴皆燕所巢。’我当时猜测这里的燕应该就是金丝燕。”林斌回忆,为了寻求旁证,他查阅了清朝张嶲、邢定纶、赵以濂著的《崖州志》,果然也有金丝燕的记载:“乳于岩崖者为土燕……东西玳瑁洲皆有之”。这个版本的《崖州志》后来由文学家、历史学家郭沫若点校过,可信度较高。东西玳瑁洲也就是如今三亚的东岛、西岛。林斌认为,这些资料证明了三亚的环境适于金丝燕生存,他决定开展有关金丝燕的实证研究。 2011年,林斌与几个志同道合的专家一起成立了海南省大洲金丝燕研究所,这是我国最早专门从事金丝燕及燕窝的研究单位之一。 金丝燕,踪迹神秘,通常筑巢于山洞或海岸洞穴上,因其腹部的羽毛在阳光下呈现金黄色,故而得名。它尽管脚爪锋利,但不能站立,可辨别回声,在黑暗中可根据不同的声音作出反应,能在漆黑的山洞中自如飞翔。 “一对成年的雄、雌金丝燕一旦结合,就会一直在一起生活,不离不弃。”中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教授、博导石旺鹏曾多次到海南实地考察金丝燕,他把金丝燕喻为忠贞不渝的“爱情鸟”。 广州中医药大学医学博士、中药学研究员蒋林对金丝燕有深入研究,他用“回家习性”的术语来描述金丝燕的执着与衷情:金丝燕在判断其栖息地安全后,便会在傍晚时分,成双成对地回巢。 爪哇金丝燕为我国珍稀物种,海口畓榃湿地研究所所长、海南观鸟会顾问卢刚对海南金丝燕进行过观测。据他介绍,我省金丝燕主要分布在万宁、三亚、东方,根据现有这3个分布点的统计,目前有近百只野生金丝燕。 7月25日,在三亚鹿回头风景区人工模拟金丝燕“山洞”的燕窝中,还没睁开眼睛的金丝燕雏燕依偎在妈妈身边。 海南日报记者 武威 摄 缘何燕归来—— 善待一只燕 带回三十只 爪哇金丝燕在三亚再次安家,这其中既有相关人员的努力,更有奇妙的机缘。 2013年,海南省大洲金丝燕研究所在亚龙湾森林公园建立了金丝燕试验基地。因为不确定三亚是否有野生金丝燕,于是该研究所引进燕蛋,用孵蛋机孵化,并养殖一些昆虫供雏燕食用。同时,基地还架起了网。 2014年9月9日,一个“不速之客”改变了这一切。 当天午饭时,试验基地员工宿舍飞来一只野生金丝燕。人们纷纷放下碗筷,起身想看个究竟。那只金丝燕转了一圈,径直进了卧室,居然钻入了蚊帐。房屋的主人正是林斌。 在外出差的林斌,一听说自己房里突然飞来了金丝燕,就跟得知贵宾莅临一样,当天下午迅速赶回三亚。 朋友开玩笑:林姓、林业大学都与“树林”相关,这可能是金丝燕“投奔”林斌的缘由。 熟知金丝燕“胃口”的林斌,回家后连忙到附近的树林里去抓了一些小昆虫回屋。 有人建议,把这只外来的金丝燕也“圈养”起来,林斌却不同意。当天傍晚,他将这只吃饱喝足的金丝燕放归山林。 一夜无事。 第二天一早,刚起床的林斌听到一阵热闹的鸟叫声。他推门出去一看——不但昨天那只金丝燕回来了,而且还带来了一群金丝燕,共有30多只。从此,基地的网敞开了。2014年12月,陆续有野生金丝燕来基地过夜;2015年初,其中开始有野生金丝燕筑巢。 怎样给野生金丝燕找一个更好的地方“安家”? 经过寻访和比对,三亚鹿回头、水稻公园等地进入科研人员的视野。 林斌和石旺鹏都认为,三亚鹿回头是临海半岛,有海拔275米的山峰,比位于亚龙湾森林公园北麓的三亚金丝燕试验基地偏南、距海近,受冷空气影响小,且比水稻公园面积要大,更利于招引野生金丝燕“安家”。 于是,一份《三亚西南沿海金丝燕种群恢复与燕窝研发》的项目报告,递交给海南省科学技术厅。这个省级重点项目于2018年2月获得批准,由中国农业大学、海南省大洲金丝燕研究所、三亚鹿回头旅游有限公司合作实施。 在三亚鹿回头,他们利用闲置建筑物,从声音、光线、湿度、温度、气味等方面进行生物技术模拟,建设了与野生金丝燕生活环境相似的模拟“山洞”,吸引野生金丝燕栖息、繁衍。 近日,海南日报记者与林斌来到了位于鹿回头半山腰处的“燕屋”,就像走进山洞似的一片黑暗,只留一个窗户供金丝燕出入。“这就是模拟‘山洞’。”他说,通过播放金丝燕鸣叫的录音引起它们的注意,并在黑暗的屋顶设置一些凹槽木板,便于它们筑巢。 林斌介绍,2018年10月18日,鹿回头模拟“山洞”建成,到12月18日晚发现有一对野生金丝燕栖息过夜。“野生金丝燕先是考察,进来看了就走,并不住,两个月后,才有一对试住。”林斌回忆道。 到2019年4月,野生金丝燕终于开始在鹿回头模拟“山洞”筑巢。截至8月初,这里共发现20只野生金丝燕,已筑巢5个。 回归意义何在—— 燕子关涉大环保 燕窝或成新产业 蒋林说,金丝燕在觅食和飞回栖息地时都有一定的规律,尤其是飞行时会避开有烟雾和尘埃的地区。 这种特长,客观上使金丝燕的出现和活动,成为生态环境的“晴雨表”。 如今,野生金丝燕在三亚安家,由最初的两只,到现在的20只。基于金丝燕觅食和活动范围广的规律,可见三亚的生态环境质量正在提升。 “野生金丝燕回归三亚,体现了三亚生态环境趋好,它们的回归还能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石旺鹏介绍。 蒋林经过观察发现,金丝燕每天的进食时间是早上和傍晚。它们白天长距离地飞行觅食,捕虫能力强,食量也大。金丝燕一天内能来回飞行近20公里寻找食物,主要的食物是蝗虫、飞蛾、白蚁、跳蚤等。 金丝燕捕食害虫的能力有多强?从植物保护专家的一份测算中可窥一斑,一般而言,平均每只成年金丝燕每天捕食飞虫量约7000只。随着金丝燕的繁育量增长,既能有效促进生物多样性,又能防治农作物和森林的病虫害,有利于推广生物技术防虫,这对三亚乃至周边地区生态效益都有重要的意义。 “按照设计,鹿回头模拟‘山洞’可容纳2400只金丝燕居住,按成燕每天捕食飞虫约7000只计,年消灭飞虫约6000公斤,相当于保护水稻田120万亩。同时,还可向周边市县推广应用。”林斌说。 讲到金丝燕,很多人并不了解,但与它相关的燕窝,却妇孺皆知。每次产卵前,雄雌爪哇金丝燕都会重新筑巢,巢是它们嘴中胶粘状的分泌物,这就是名贵滋补品燕窝,含有丰富的唾液酸等营养。目前我国燕窝主要靠进口,海南金丝燕所能产生的经济价值非常可观。 林斌介绍,采收燕窝需要遵循自然规律,即让雏燕长大飞走才能采摘,否则对其成长有影响。当然,如果不采收也是一种浪费。因为,成年金丝燕再次繁殖时,并不会居住在以前的燕窝里,而是在原窝上重新筑巢。 作为华侨的泰国燕窝研究中心主任张孟文接受海南日报记者采访时,对三亚地区有望发展燕窝产业表示看好。 对此,石旺鹏表示,实施金丝燕项目研究,将结合种群恢复、保护生态环境等实际,促进海南热带农业基地与观光农业等产业融合发展。 (本报三亚8月15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