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4-19 点击: 次 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 小 + 大
四川在线消息(记者 何勤华)“没有什么预兆,生死就是一两秒之间。”8月17日,成昆铁路甘洛段岩体高位崩塌发生第三天,幸存者陈坤为记者讲述了当时发生的情况。 据他介绍,有两名工作人员在逃离崩塌区域后,看到还有人员没有尽快逃离,于是折回向他们大声喊“快跑”,后不幸失联。这两名人员分别是:成都局集团公司西昌工电段防洪办助理工程师何耀、汉源桥路车间南尔岗桥路维修工区工长杨铭。 近期,甘洛县多次遭受暴雨泥石流灾害,成昆铁路甘洛段凉红至埃岱区间多次中断,现场一直处于反复抢险施工中。 陈坤是西昌工电段的桥隧工。据了解,桥隧工是从事铁路桥梁、涵洞、隧道保养清理、安全维护等工作的人员,在雨季,防洪工作成为主要任务。 8月14日上午,雨停了,河沟里的水也清了,而且不含砂石。看到这种情况,施工人员认为可以对铁路涵洞里的泥沙进行清淤。 陈坤介绍,当时主要是用挖掘机作业,人工配合,此外,由于涵洞里挖掘机进不去,需要人工进去清淤,这样才能疏通涵洞。 12点40左右,该路段过了一辆上行货车,陈坤突然发现山坡有异样。“快跑!快跑!”他一边大喊,一边和杨铭等几个同事一起,往铁路成都方向飞快跑起来。隐约中,他看到何耀等同事往昆明方向也在跑。 “跑的时候,我听到跟我一起跑的同事按响了对讲机警报,附近的车站火车都能收到警报信号。”陈坤回忆说,感觉整个山坡都在往下坍塌。 一边跑,陈坤发现自己的身后不断有落石的追赶自己,一些落石还砸到自己身上。跑出约40米。他和几名同事已到安全地带,但此时,他发现杨铭却不见了。原来,杨铭看到涵洞周边还有部分人员没有发现异常,跑出几米后,折回去提醒他们,再也没有跑出来。 另外一名幸存者刘建华回忆,当时,他们一行四人在一起作业,何耀最先发现山体出现异样,向他喊了一声“你看”,刘建华看见山体已经开始崩塌,叫了一声“快跑”。三人往昆明方向跑,而何耀却往更危险的成都方向跑。刘建华看到何耀跑向挖掘机,弯腰挥手提醒正在操作的人员紧急避险。两秒钟后,等刘建华三人撤离到安全区域回头再看时,只剩一片烂石和尘土 是什么精神,让原本能够安全撤离的两人,再折回去? “是成昆精神。” 陈坤认为。 1970年,成昆铁路建成通车,建设期间,数十万铁军将自己的热血洒在工地,2100多名烈士献出宝贵而年轻的生命,平均每500米就留下一名烈士。 铁军先辈们靠着战天斗地、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百折不挠的成昆精神,建成了这条西南大动脉、凉山扶贫路。 记者了解到,何耀今年37岁。7月29日,成昆线发生断道后,他从眉山辗转峨眉、石棉才到达甘洛的抢险现场。10多天来一直在工地上进行防洪技术资料的收集和整理。白天主要负责联络和现场传递抢险情况,晚上整理资料,非常辛苦。 “很憨厚很踏实的一个小伙子,对工作从来不说苦和累。” 西昌工电段防洪办主任陈昕告诉记者,何耀平时在技术科主管防洪和雨量,虽然何耀自己的工作很多,但是遇到同事需要帮忙做其他工作时,他总是热心帮忙,从无怨言。 “90后”杨铭是一名退伍军人,上班后勤恳踏实,一直都非常优秀,2018年被工区提为工长,他的父亲是成昆线轸溪桥路维修工区的工务职工。 汉源桥路车间书记杜应文说:“南尔岗桥路维修工区的13名职工平均年龄在40岁以上,而杨铭这个年轻工长能让职工信服也是来源于自身的实干。” 据悉,从7月29日抢险开始,杨铭一直都在抢险现场,白天拨打他的电话很难找到他,一般都是正在通话中。只有晚上才能联系上,连续三次抢险,杨铭都和工区的职工在一起,连续作业,嗓子也喊哑了,带着感冒药就又去抢险现场了。 今年47岁的陈坤,已在铁路上工作了29年。巧的是,陈坤的父亲陈富高正是当年修筑成昆线的铁路工人,由于对铁路有着很深的感情,他用“成昆”的谐音作为陈坤的名字。 (陈坤等人接受记者采访。) “父亲现在80多岁了,他以前经常对我说,凉山老百姓出去打工、上学,都要靠这条成昆线,你要好好守护它。”陈坤说。 死里逃生第二天,陈坤又重返抢险现场,参与相关工作。(部分图片由成都铁路局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