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10-27 点击: 次 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 小 + 大
原标题:气坏印媒!西藏边境村村民爱国意识强烈,与解放军携手护疆 在西藏边境地区,抵边生活,贴边生产,已成为守疆卫土的有效方式。据《环球时报》记者近日在西藏多地的走访与观察发现,固边安民、乡村振兴政策让许多边民住进了新房、学会了新技能、有了新工作。而这些地区的有声有色的小康村建设,甚至引来了外界的“特殊”关注:在不久前的报道中,印度媒体就气急败坏地指责中国在与印度和不丹交界的边境地区兴建的几百座小康村 “动机不纯”。这种贼喊捉贼的说法令人啼笑皆非。他们无法理解的是,作为守边固边兴边的前沿阵地,边境小康村的村民们像格桑花一样扎根在这里,守护神圣国土、建设幸福家园。 一座新建成的西藏边境小康村单劼摄 固边安民,打造边境示范村 走进日喀则市亚东县下亚东乡边境小康示范村,道路整洁、屋舍俨然、一座座二层藏式小楼交错分布,水电路讯网实现全覆盖,广场、卫生室、警务室、幼儿园、超市、塑胶跑道等一应俱全,每一户屋顶都迎风飘扬着鲜艳的五星红旗,一座欣欣向荣的小康村在青山绿水的掩映下显得生气十足。家里宽敞明亮的新居内,电视、冰箱等家电一应俱全,藏式家具简约精致,房前小院里孩子们自在地玩耍着,一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在边境上正徐徐展开。 该村第一书记林立超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去年9月20日,27户居民从130多公里外海拔4630米的一个村子搬迁到这个海拔不到2100米的边境小康示范村,住进了政府统一修建的新房。“每户183平,共28栋居民建筑,只用了九个月就建好了,”林立超告诉记者。 日喀则市亚东县下亚东乡边境小康示范村村貌 林立超摄 村民们之前居住的地方自然条件较为恶劣。当时,村民主要以放牧为生。在听说政策后,这些居民自愿加入了搬迁计划。在新家,依靠当地政府的支持、资源禀赋和边境实际,该村因地制宜发展林下资源、鲑鱼养殖、大棚蔬菜种植等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其中,村子在亚东县蔬菜基地承包的62栋温室,仅半年就创收30万元。村民们不仅掌握了技术,还增加了收入。他们世代放牧的草地也没有被抛弃,村民依然会开车回到老家放牧牛羊。 如今,村民们还在开发旅游业。一些村民在自家腾出一间空房,改造升级成民宿,并已经开始小范围试运营。 下亚东乡边境小康示范村的民宿林立超摄 作为边境村,村民还享受每名成人每年12000元的边境补贴。林立超介绍,通过各种形式的产业发展,村民人均收入在去年年底已达到了19000元。 下亚东乡边境小康示范村的村民扎西普次是一位有着强烈爱国意识的巡边人员,在这片土地上,他用脚步丈量国土,用足迹书写忠诚。他常说:“现在的好生活是党和国家给的,我们每个人都是伟大祖国的坐标,都有守卫国土的义务和责任。” 下亚东乡边境小康示范村只是亚东县、乃至整个西藏边境地区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 下亚东乡边境小康示范村的村民举办趣味活动纪念搬迁一周年 林立超摄 《环球时报》记者在走访边境小康村时发现,新建的农村都大有制式统一的藏式房屋、整洁的街道和幼儿园、健身器材等配套设施。在一座海拔4800米的小康村,刚刚搬迁来的居民住进了内部有着精美华丽的藏式装饰的新房,房间不仅宽敞温暖,卧室内甚至还有供氧系统。 西藏边境小康村一户居民家的客厅 单劼摄 据媒体报道,近年来,西藏自治区大力实施边境地区小康村建设,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住房改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产业建设、生态与人居环境建设。截至2020年底,西藏已高标准建成边境小康村600多个。边境一、二线行政村公路通达通畅,新建改建边境公路130条、3080公里。主电网延伸到全部边境乡(镇),实现村村通邮,移动通信网络全覆盖,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得到保障。边境村庄基础设施条件显著改善,各类产业蓬勃发展,边民生产生活水平明显提升。 军民携手,守土固疆 西藏的边境地区不仅是建设小康、实现乡村振兴的重点地区,更是祖国守护边疆的前沿。在边境村中,每一位村民都深知自己守土固疆的职责,很多人也在为这项工作奉献自己的力量。在守卫家园的过程中,民众与边防部队也紧密团结在一起,携手共进。 墨脱县位于我国西藏自治区东南边陲的雅鲁藏布江谷地中,是我国最难以抵达的地方之一。从县城向西南方向行驶约一个小时,就来到了海拔1721米的墨脱县格林村,这座隐藏在大巴山原始森林中的门巴族生活聚集村落,是墨脱县境内唯一一处可以同时观赏到南迦巴瓦峰、喜马拉雅山脉、雅鲁藏布江、北上暖湿气流变化过程的地点。这里不仅风景秀美,也以重要的地理战略价值而闻名。 位于墨脱县境内的雅鲁藏布江果果塘大拐弯 单劼摄 格林村村民捍卫祖国领土的历史由来已久。据格林村村委会主任多吉平措介绍,村里的门巴族人曾以打猎为生,他们的父辈与祖辈经常带着枪上山去采草药,打猎。“那时,邻国人根本就不敢过来,而现在,即便不再需要去原始森林中‘讨生活’,我们也没有放弃对这片森林的守护” 多吉平措称。 村委会主任多吉平措介绍称,格林村的村民都有很强的守土卫国的意识。 据格林村驻村书记黄家斌介绍,目前,村中的民兵和青壮年会和边防官兵一起组成军地治安联防边境巡逻队,每个月都会开展两、三次巡边活动,出去一次少则三、四天,多则上十天。 此外,格林村现在已养成每家每户都挂着国旗的好风气,每户家庭还会多准备一些国旗,家中有人参与巡边任务时就会带上国旗,把国旗插在关键的地方。 曾多次参与巡边任务的格林村村民桑杰达瓦在自家的茶园中。绰号“好人”的桑杰达瓦腰间别着一把门巴族的传统砍刀,象征着该民族以打猎为生的历史。单劼摄 作为墨脱县的“军地共建红色示范点”,这种军民携手“共守神圣国土,共固边境安宁”的模式,可以说是格林村的一项传统。村委会主任多吉平措向《环球时报》记者介绍了这种军地联合巡边的独特优势。多吉平措称,巡边的许多路线都在此前格林村门巴族老猎人打猎的范围内,所以村民们对于森林中的路线和情况更熟悉,军民携手巡边,一则可以发挥村民的向导的作用,二则村民可以协助边防战士运送物资,三则村民们有在野外生存的能力和经验,这样可以帮助边防战士更好更快的适应野外生活。 而作为“回馈”,当地的边防官兵则积极投身于兴边富民的创建活动中,借助军地党组织在发展村集体经济中的优势,促进当地村民增收。 格林村村委会主任多吉平措和村民一起挑选刚收获的猴头菇 樊巍摄 这项活动在格林村驻村书记黄家斌看来,给格林村村民的生活带来了显著的变化。目前,格林村已形成了以茶产业为主,猴头菇、红米、灵芝、蜂蜜等旅游农副产品为辅的产业格局,而这都是在当地边防部队的帮助下,以军地共建的形式实现的。“边防战士不仅会带着我们学习边境地区的政策法规知识,还会教我们种植农副产品,帮助我们共建设茶园和养殖基地,需要帮忙的时候边防战士们总是第一时间赶来,可以说是随叫随到。” 多吉平措称。 在这种军地共建的模式下,格林村这个在西藏和平解放前还过刀耕火种生活的门巴族聚居村,目前全村已全部实现脱贫摘帽,2020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2530.77元,成为赫赫有名的西藏边境小康示范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