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04-23 点击: 次 来源:中华网 作者:每日经济新闻 - 小 + 大
原标题:“隐形贫困人口”火了!你是其中之一吗?调侃背后的真相却… “佛系青年”还言犹在耳,同龄人“抛弃”你也没过多久,一个新的网络词汇又火了——“隐形贫困人口”。 这个词为什么火?火爆背后,又折射了哪些真相? 你是“隐形贫困人口”吗? 首先,什么是“隐形贫困人口”? 根据网络定义,隐形贫困人口是指“那些看起来每天有吃有喝,但实际上非常穷的人”。
一些简单的案例↓ 能买戴森吸尘器就不用扫帚了; 吃完牛油果又要吃藜麦了; 100块钱一张的“前男友面膜”用起来也不心疼; 一有健身冲动,就非得去办张年卡; 刚发工资老开心了,当天晚上就去玩儿。结果月底蚂蚁花呗每个月都告诉自己不要这样了,可是月月这样。 后来,还有人总结出“隐形贫困”的“细分领域”,比如↓ 隐形贫困化妆 尽管知道Burberry围巾的127种系法,却买不起一条。尽管能叫出四大顶级高跟鞋品牌全名,却买不起一双。唯一一件带香奈儿标志的物品,是一个十元蛇皮袋。 贫穷人口的化妆品,不在化妆包里,在微博抽奖平台上。贫穷人口化妆,不在家里,而是在商场各大彩妆专柜的试妆镜前完成。身上喷着价值1000元TOM FORD香水,脸上搽着价值500元的ARMANI粉底,却都不是自己的。 隐形贫困健身 表面上天天晒Tony、Kevin的私人教学指导,实际上还在咨询价格哪家低。办好了卡,表面上手环护膝全套装备,实际上都是商场会员积分换的。不经意间一条朋友圈状态透露出健身房的宽敞明亮,实际上要坐一个小时公交到郊外。 健身房,不仅可以锻炼,更重要的是,还可以洗澡。 隐形贫困学习 身为一名隐形学霸,你所必备的技能当然是等室友都睡了,半夜一点躲在被窝,用手电筒照着看书。 但是这么做有风险,万一被室友发现,友谊的小船翻了也就翻了,要是室友也认真学习起来。。。。。。你班级第一的地位可不能被超越。 因此,建议到教学楼的厕所复习,不仅有24小时照明,最主要的是,还安静。
隐形贫困社交 中国人的社交,大都在饭桌上。但是天天在外面吃,难保荷包会日渐消瘦。身为贫穷人口,又想看上去不那么穷,约饭地点起到决定性作用。 要约,就要约Brunch,餐厅桌上一定要铺英伦方格桌布,点餐一定要有鹰嘴豆、培根和烤西红柿等非典型中式食物。 这样,不仅能花一顿饭的钱解决两顿饭,还能体现自己身为一个都市白领的格局。 隐形贫困恋爱 对于贫穷人口,男/女朋友就是tan90°——不存在的。虽然贫穷,但我们有想象力。如何装作恋爱中是一门技术活儿。 首先,要学会暧昧性语言,比如把朋友称为“某人”,“今天跟某人去喝咖啡了。”比如纯文字“今天很开心,谢谢”。其次,要学会用嘴照相,这样你刚学会的两只手十指相扣的技能才能被施展。 隐形贫困境外游 如何省钱而优雅地旅游是一门艺术。 境外游,最重要的是把异国感,比如“时差”、“外语”的存在体现出来,即使去的新马泰。并且,朋友圈不能刷屏,不能让别人发现你第一次出国的激动之情。 就像广告里插播的电视剧,旅游,只是代购的顺便行为。紧凑的行程里见缝插针搞代购才是正经事。但是,朋友圈得表现地游刃有余,遇到行程太紧的时候,要说“断货”,至少不能表现慌乱,怎么能让人看出机票酒店一年前就定了呢。 总之,朋友圈光鲜靓丽,口袋空空如也,“吃土”是常态,在精致道路上拿出十八般武艺、拼尽全力。看到这里的朋友们脑回路大致兵分两路。 一种:是我本人! 另一种:哈哈哈,这绝不是我,我是真·贫困人口。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确实,“隐形贫困人口”一词,可以用得很自嘲,但也可以呈现得很真实。 其实,很能花钱但没有钱花,并不新鲜,与许多年前说的“月光族”“啃老族”没多大区别。明明消费能力不够,一件3000块的衣服下手稳准狠,外婆知道了一定劈头盖脸来一句:这就是爱慕虚荣!然而,当“隐形”与“贫困人口”结合在一起,它似乎又产生了一种别样的文化语义。 “隐形贫困人口”为什么火了? 光明网评论称,过去十多年,城市化和市场化交叉演进,制造了很多溢出原有社会分析框架的新群体,也产生了一些带有文化景观性质的新群体特征,与青年人群形成重叠。观察者一直在试图把这些特征概念化,最早是“蚁族”“工蜂”,然后是“空巢青年”,(快手上的)“新留守青年”,“佛系青年”等等。“隐形贫困人口”算是一个最新的概括。 据新京报报道,非理性消费、收入较低、生活成本较高、缺乏理财意识是“隐形贫困人口”出现的四大原因。 数据显示,“隐形的贫困人口”大部分人月入一万多,但在护肤、穿衣、饮食上毫不吝啬——穿着3000块的西装,敷着100块一片的面膜,吃着来自智利葡萄界的香奈儿,租着6500块带落地窗的大房子。 追求有品质的生活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消费经常超出自己能力范围之外,享受了高级生活还高喊自己贫穷,可能就是矫情了。 真正的“贫困”是什么?
▲截自《新民周刊》2016年第10期 所以,所谓“隐形贫困人口”更多是自我消费不节制所造成的——不是没有钱,只是花得多而已。 很多人会觉得这只是一种仪式性地表达而已,自我打趣一番,矫情一下,避免自我被流行抛弃。然而这样的话语,并不能反映真实社会。 从《第一批90后已经出家了》的佛系青年,到《摩拜创始人胡玮炜套现15亿: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的“抛弃体”,制造“流行”成为自媒体收割流量的方式,这背后可能只有商业的逻辑,却缺乏真切的社会关照。 因为“隐形贫困人口”火了之时,真正的贫困人口却可能连接触到这个热词的机会都没有。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其实,“隐形贫困人口”作为一种网络热词被大量使用到网络聊天中,只是一些年轻人对个体身份进行一种全新的建构,成为个体身份辨认的标识。个体间通过使用这一符号的互动,在自嘲中互相安慰,从而获得一种群体的认同感。 “隐形贫困人口”这一热词的流行是因为其准确捕捉到了当代青年的痛点,让很多网友认领这就是自己的状态——“是我本人”,由此引发了全民的二次创作,对其进行了意义上的延伸。 虽然它能给个体带来群体认同感,让个人更好地融入到与周围人的对话和交流中去,但它却是“夸大了因观看而带来的快感,它对那些可见之物夸大其辞,吹捧,凸显那些浮面的表象,并拒绝意义或深度。” 我是为了看起来富一点 才穷下来的 人民日报评论称,换个角度看,显性奢侈,其实是融入城市的一种方式。当年轻人争相穿上消费文化这件城市生活的羽衣,一定程度上是在求一种安全感。 一两件奢侈品——品味的必要彰显; 每场不落的电影——社交的有效谈资; 与小姐妹一同订健身餐——保证观念不落伍。 记得很多年前,有篇文章很火,名字大概是《我奋斗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星巴克》。今天,一杯星巴克,已是年轻人找个地方休息的标配,消费升级了,奋斗显然有了其他灯塔。 因此,消极地看,“隐形贫困人口”是有些离经叛道;但积极地说,“隐形贫困人口”也确实是在追逐美好生活的人群,虽然磕磕绊绊、姿态并非那么优美。 甚至在批评之前,不妨也先问一句:今天的城市,剥离了电影、打车、时尚、美食、健身,其内容还剩多少呢?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过度商业化带来消费错觉: “肾可以不要,iPhone必须买” 消费文化是城市生活的大头,商业之水无孔不入。一个地铁灯箱广告,向明星展现,也向嚼着煎饼赶地铁的小白领展现,眼界都被抬得差不多高;社交网络搭桥,网红买手助推,更是大大促进消费知识的扩散,好吃好玩好用的,前一秒钟在上海兴起,后一秒就抵达武汉。 没错,富起来的中国,从没有拒绝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也要承认,过度的商业化确实在制造“肾可以不要,iPhone必须买下”的消费错觉。
具体而言,这种消费文化心态还面临着正反两种刺激。
所以,透过一个可能本为调侃而创设的热词,我们看得见消费文化的爆炸式发展、消费预期的代际变化以及“贫困线”背后的心灵曲线。 其实,与这些有着强大消费能力的人群比起来,那些在都市中真正“花不起钱”“不敢花钱”的人群,才更像真正的“隐形贫困人口”。物质社会循循善诱地挤眉弄眼,要求刷新生活模式、体验新的消费,但消费能力的真实局限,却让他们既要接受物质的相对匮乏,更承受着体面和尊严的丧失感。或许,他们更应该成为我们关注的对象。 |
上一篇:最高院:要严厉制裁违法拆迁官员
下一篇:女生发布辱华言论,厦大发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