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07-13 点击: 次 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 小 + 大
撰文/刘伯峰 不知道为什么,本届世界杯小组赛首轮的西班牙与葡萄牙之战,事先会给人一种值得信赖的期待。对于焦点比赛,人们抱有期待是天经地义的,但不是所有期待都会得到满足,你觉得会很精彩的比赛有时候很无趣,但是西葡大战似乎不会有这种风险。 世界杯上拉莫斯疑意与C罗庆祝进球 西班牙队长拉莫斯甚至有可能忘记了角色的转变,对于他来说,只要那个身披7号球衣的球员进球他就冲上去庆祝——这早已成为了本能,所以在那场比赛中他有三次本能地要冲上去,好在都及时地停止了,因为这个叫C罗的家伙攻破的是他防守的球门。 三次是很恐怖的数字了,西班牙从参加世界杯以来第一次被一名球员单场打进三球,但是C罗做到了这一点都又毫不奇怪,至少场上的皇马球员都这样想。这个帽子戏法带着些个人英雄主义色彩,不论哪一方的球员,心里都会有点喜欢和羡慕,但是也仅此而已。除了C罗,其他人都难以做到,不仅是个人能力问题,更多是因为战术要求。 C罗在世界杯上留下惊世表演 “超巨”不是个人英雄,更像保姆 现在的足球讲究的是整体,不管是谁都只能作为整体中的一部分,不能脱离整体而存在。在当今足坛,球员的职责不再像以前那么单一,而是有着复合职能,也可以理解为一专多能,比如前锋会被要求参与防守,门将会被要求发动进攻…… 像C罗这样独自承担起葡萄牙队进球重任,而且上演了帽子戏法,彰显出来的个人英雄主义固然迷人,但是越迷人的事物就越危险。所以在当前的战术打法中,主教练根本不会给球员留下表现个人英雄主义的空间。很多时候,这也是由球队的实力来决定的。就像梅西的阿根廷,如果让梅西打到前面,那么谁来输送弹药呢?梅西本人才是最优人选,但是将他后撤,就势必牺牲了他的射门才华。 梅西没能带阿根廷队走得更远 从阿根廷队的梅西可以看出,如今的“超巨”不但难以成为个人英雄,相反还得又当爹又当妈甚至是做保姆,当然这也是对能者多劳的一种证明。不过,有一种情况下他们还是可以成为“个人英雄”的,那就是当球队表现不佳的时候,外界会把“超巨”单拎出来进行批评,这时的他与球队不再是一个整体。对于这点,梅西见得多了,内马尔也见多了。 尤其在世界杯这样的大赛中,个人英雄主义已经没有存在的空间。道理也很简单,如果在俱乐部层面上,一个赛季的联赛长达36轮或38轮。至少有三四场的容错机会,但是对于世界杯这样的赛会制比赛,特别是淘汰赛阶段,根本就没有容错空间。如果给了哪名球员表现个人英雄主义的机会,他英雄了当然OK,要是狗熊了球队很可能就直接出局。 马拉多纳曾将足球场上的个人英雄主义演绎到极致 80年代,个人英雄主义的黄金时期 具体说来,个人英雄主义需要大环境的支持,比如上世纪80年代的绿茵场,就是个人英雄主义光芒万丈的时代。80年代的两届世界杯都出现了著名的个人英雄主义者——1982年是保罗·罗西,1986年当然是马拉多纳。 1982年世界杯小组赛,保罗·罗西无所作为。毕竟是小组赛,对于意大利这样的老牌强队来说,随便打一下只要晋级就行,尤其意大利又是一支有名的慢热型球队。结果,意大利面对波兰、秘鲁和喀麦隆拿到了三场平局,与波兰携手晋级。 不过在1982年,世界杯的赛制与现在不同,小组赛晋级的12支球队再分成四组打单循环,小组头名进入半决赛。分组赛最后一场,罗西突然爆发,他面对巴西上演了帽子戏法,半决赛对波兰又梅开二度,最后便是在决赛上攻破了西德队城门。 罗西曾助意大利捧杯 最后三场比赛打进六球,保罗·罗西在最关键的时刻突然爆发,独力承担起蓝衣军团的进球职责。所以意大利在他的超凡表现下夺得了世界杯冠军,他本人则包揽了世界杯金球和金靴。 保罗·罗西一举成为意大利的民族英雄,以及当时的足坛偶像。他在1982年世界杯上的表演无疑是个人英雄主义的范例。 然而,那个时代有个人英雄主义生长的土壤,我们从意大利对巴西之战中一看便知。当法尔考在第68分钟把比分扳成2比2时,巴西队完全可以选择防守,如果比赛结束时比分没有改写,那么巴西将进入半决赛,因为在积分相同的情况下,他们的净胜球多于意大利。 巴西人给了罗西创造经典的机会 但是在当时的大背景下,保守从来不是足球的第一选择,尤其是对于艺术足球的忠实信徒、巴西队主教练桑塔纳来说,他的足球词典里根本没有保守二字。于是巴西人继续进攻,他们的目标是赢得比赛的胜利,所以才被此前梅开二度的罗西抓住机会,打进了制胜球,意大利最终3比2获胜,巴西人则抱憾出局。而放在今天,巴西队的做法毫无疑问是不可想象的,赛后会被人们的口水淹死。 1986年世界杯上的马拉多纳,则拿出了足球史上最完美的个人英雄主义表演,几乎以一己之力使阿根廷再捧大力神杯。他本人也凭借在墨西哥的表现奠定了足球史上的地位。毫不夸张地说,1986年世界杯是马拉多纳的封神之作。 在那个时代里,世人对老马的崇拜到了何种地步?只要看看他对英格兰之战的“上帝之手”就明白了,这样一种明显有违竞赛规则和体育道德的行为,却因为出自于马拉多纳,所以不但没有受到指责,反而被贴上了“上帝”的标签。 马拉多纳的上帝之手如今仍为球迷所津津乐道 在80年代的足球场上,普遍追求的是比对手多进一个,而不是让对手不进球,这无疑就是个人英雄主义的王道乐土。也正因为如此,当马拉多纳率领阿根廷在1990年世界杯上采取极端保守的打法,尤其是在淘汰赛阶段极尽保守之能事,以将比赛拖进点球大战为终极目的,再利用门将戈伊凯切亚善扑点球的优势淘汰对手而过关时,就遭到了全世界一致的口诛笔伐,被认为是反足球的行为。 然而在今天看来,马拉多纳不仅无可指摘,他甚至是伟大的先行者,是如今广泛流行的战术思想的引领者。 巴乔的悲情故事令人动容 球星无罪,这是世界杯的时代原罪 进入90年代,尽管没再出现过保罗·罗西和马拉多纳那样伟大的个人英雄主义者,但是并不缺少典型人物。1994年世界杯,意大利陷入了史上最强“连环套”,小组四支球队同积四分且净胜球均为零,最后比较进球数,意大利才压倒挪威以小组第三名艰难晋级。 从淘汰赛开始,罗伯托·巴乔就把整支球队扛在肩上前进,2比1淘汰尼日利亚他梅开二度,2比1战胜西班牙巴乔包办两球,当然此处有两个巴乔——罗伯托和迪诺。半决赛2比1击败保加利亚,他再进两球。只是在最后的决赛场上他未能进球,而且在点球大战的最后时刻,把皮球打向了玫瑰碗的天空……赛后他流下了伤心的泪水,让全世界都感到了疼痛。 到了1998年世界杯,我们还能从齐达内身上看到个人英雄主义的影子,不过已经没有他的前辈们那样鲜明了。或者说,在世纪之交,个人英雄主义已经开启了半隐身模式——他已经不处于焦点的最前端,许多时候需要某位队友的协同——只有决赛的上半场例外。那是法国足球史上最伟大的45分钟,而齐达内——不,这个时候他是齐祖——用两次冲顶就解决了一切,尽管此前他隐藏得非常好,但是最后时刻完全暴露了个人英雄主义者的本来面目。 冠军大热门法国队被外界诟病战术过于保守 进入新世纪后,很多变化随之产生,足球场上同样如此。纵然不是蓄谋已久的阴谋,但也绝非临时起意的巧合,足球运动在功利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功利足球让很多东西受到了颠覆,尤其是在世界杯这样的大赛上,个人英雄主义几乎消失在一夜之间,无论强队还是弱旅踢的都是团队足球,体系的作用被无限放大,梅西在俱乐部和国家队判若云泥的表现就是明证。即使有人再怎么不愿承认,出自拉马西亚的梅西几乎所有的成就都是在巴萨的体系下取得的,这也是无可辩驳的事实。 一方面是功利足球大背景下球队战术打法的要求,另一方面也不得不承认,越来越发达的青训培养体系使球员们成为了流水线上的产品,而自身的个性和特点则有所缺失。即使是一度被认为是梅西、C罗之下足坛第三人的阿扎尔,尽管在本届世界杯上偶有亮眼表现,但仍然没能拿出决定比赛的能力。 大力神杯对足坛的孤胆英雄们而言似乎遥不可及 我们只能说,梅西、C罗、内马尔等巨星生不逢时,他们没有赶上那个放任个人英雄主义的时代,所以说他们无罪,其他许多球星如阿扎尔、德布劳内、卢卡库、哈里·凯恩同样也是无罪的。这确实不是个人英雄主义的时代,所以不能指责他们没有成为拯救球队的英雄。如果一定要定罪的话,那也只能说,这是世界杯所处时代的原罪。返回腾讯网首页>> |